精选内容
-
五联疫苗中包含了几种成分/可以预防哪些疾病?
灭活脊髓灰质炎(IPV,含I型、II型、III型脊灰病毒)、百日咳、白喉、破伤风、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10日 108 0 0 -
宝宝预防接种问与答——预防接种,健康的保护伞
疫苗的发明是人类预防疾病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疫苗在人类防治传染性疾病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不给孩子接种疫苗,等于让孩子“裸奔”。今天我给大家讲讲疫苗接种相关的注意事项。Q:疫苗预防疾病的原理是什么?A: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接种疫苗就相当于让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在不伤害机体的情况下,疫苗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物质——抗体,使机体产生针对疾病的免疫力。一旦相关的病毒、细菌侵入机体,免疫系统便会依据其原有记忆,制造更多的抗体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伤害,从而保护机体。Q: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是怎么回事?A:第一类疫苗(也叫免疫规划类疫苗)是指政府出资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第二类疫苗(也叫非免疫规划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常见的第二类疫苗有水痘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A+C流脑结合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狂犬病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等。请注意:第二类疫苗中有可替代第一类疫苗的选择,比如,乙肝疫苗属于第一类疫苗,但进口的乙肝疫苗就是第二类疫苗。自费的乙脑灭活疫苗、A+C流脑结合疫苗等也可以替代第一类疫苗。第二类疫苗是对第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大家可以结合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身体素质,为儿童、老人和自己选择第二类疫苗。Q:孩子接种疫苗,家长要注意些什么?A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接种前应向接种人员如实提供孩子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2)??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但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3)??每次预防接种前不要忘记均应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4)??接种前到指定接种点进行接种,向医生说清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孩子身体不适或患有急慢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有发热、腹泻、过敏史以及有免疫功能缺陷、近期使用过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情况,都应如实告知医生。5)??接种疫苗后,应在接种门诊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再离开。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接种人员报告。接种后,家长要注意观察,让孩子多休息。有时孩子会出现轻微发热,1~2天可自行缓解。如发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需及时到医院治疗诊治,并将反应情况告知预防接种单位。Q:接种疫苗会产生不良反应吗?A: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极少数受种者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除正常有益的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接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接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可以获得一次性补偿。
胡芳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20日 108 0 0 -
注射脊灰疫苗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第一、脊灰疫苗主要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感染,如果是有发热以及体质虚弱,或者是有严重的佝偻病、缺钙或者是活动性的结核,以及其他严重疾病,那是需要避免应用的,需要等症状改善恢复以后才能够应用。否则应用以后容易诱发出现脊髓灰质炎。另外脊髓灰质炎疫苗只能口服,不能注射。如果是有胃肠病,最好延缓使用。第二、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糖丸或者是液体的剂型。怕热,遇热以后会失效,因此不能用热水服用。服用的时候先用汤勺或者筷子将糖丸研碎,然后用冷开水冲服。比较大的儿童可以直接吞服,最好是在喂疫苗以后,半小时以内先暂停哺乳喂养。因为母乳中的抗体会杀死疫苗,影响效果。如果是在应用以后出现了呕吐,需要再重新服用。大多数服用以后并没有不良反应,有的可以出现轻度的胃肠道症状。(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生,请搜索:“高亦深”,选择“好大夫在线”咨询,擅长脑出血、脑梗死、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脑肿瘤、脑膜瘤、胶质瘤、听神经瘤、脑积水、颅内感染等脑部疾病。)
高亦深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8月07日 0 0 0 -
关于早产儿疫苗接种,这件事你知多少?
我们都知道足月健康的宝宝在出生后会尽快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而早产宝宝出生时体重低、情况不稳定,大多数不能生后马上打预防针。 ?早产儿能不能接种疫苗?什么时候可以接种??? 早产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有的宝宝甚至出生就在保温箱里待着。有人家长说,自从宝宝早产出生以后就与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要到医院去。这样的宝宝可以接种疫苗吗?正常足月宝宝接种疫苗之后,有些还有疫苗反应。 正是因为早产儿的这种特点,才更有必要接种疫苗。据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早产儿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是很少见的,对常规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免疫应答效果与足月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国“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以及美国儿科学会均建议,早产儿(包括低出生体重儿)应按足月儿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早产儿接种疫苗详解 1、乙肝疫苗 大部分资料表明早产儿接受3次疫苗接种,在生后9~12个月时均能达到保护性水平。生命体征稳定,且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第一针不计入接种计划中,也就是接种这一针之后,再次按照0、1、6个月进行接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除了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外,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按医嘱肌内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以达到母婴阻断。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者)、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 2、卡介苗 卡介苗在出生时接种1剂,接种途径为皮内注射,接种剂量为0.1ml。卡介苗以前的接种指证要求体重>2.5Kg,但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体重不作指证要求;早产儿胎龄大于31孕周且医学评估稳定后,可以接种BCG。胎龄小于或等于31孕周的早产儿,医学评估稳定后可在出院前接种。与免疫球蛋白接种间隔不做特别限制。对于已接种BCG的儿童,即使卡痕未形成也不再予以补种。 3、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有大量研究文献发现,与足月儿比较,所产生的免疫细胞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效果是完全一样的。 4、白百破三联疫苗 不会因为是早产儿而影响保护作用的产生。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毒素较低,早产儿也能正常接种。 5、灭活三价流感疫苗 近期研究表明,使用更纯化的流感疫苗,早产儿与足月儿效果无明显差别。往往推荐的接种对象是足月儿生后6个月,但早产儿出生6个月后,给予流感疫苗也能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 6、麻腮风水痘疫苗(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 研究同样表明,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无显著差异。? ? 早产儿接种疫苗按照纠正月龄还是出生月龄? 早产儿应按实际月龄与足月儿的免疫程序一样进行免疫接种,即早产儿的预防接种按照实际月龄而不是纠正月龄进行。第一次接种疫苗仍然是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以后,根据第一次接种疫苗的时间和预防接种程序连续正规地接种其它疫苗。 ? 早产儿接种疫苗后是否需要特殊护理? 早产儿接种常规疫苗,总的来说是安全和能够很好耐受的,与足月儿相比,并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接种疫苗后护理方面并没有特殊,按照正常足月儿的方法进行观察即可。还在住院期间的早产儿,接种疫苗后要观察72小时。 无论足月儿还是早产儿,每次接种前都要先让儿科医生给宝宝做健康检查,评估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接种。尤其是早产儿免疫细胞功能不成熟,针对具体接种的每种疫苗,特别是新的疫苗和联合疫苗,接种前需由医务人员对宝宝进行评价,再决定能否进行接种。?
冯炳棋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2月02日 3151 3 8 -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事件背景新闻背景:8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新疆送检的4株Ⅰ型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确定为脊灰野病毒。卫生部9月5日通报,新疆新增2例脊灰实验室确诊病例。截至9月4日,累计报告6例脊灰实验室确诊病例。截止9月7日,新疆累计报告9例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确诊病例,其中1例死亡,其余8例仍在治疗和康复中。这次输入性的疫情野病毒后来证实来自巴基斯坦。9例都发生在和田地区。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中国已消灭脊髓灰质炎,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11年后的2011年8月,中国新疆出现了实验室确诊的脊灰病例。概括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简称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一般多感染5岁以下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全球消灭脊灰行动 1988年,在166个会员国代表出席的第四十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全世界消灭脊灰决议。它标志着由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国际扶轮社、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率先发起的全球消灭脊灰行动正式启动。这是继1980年消灭天花认证,1980年代期间美洲在消灭脊灰病毒方面取得进展,以及国际扶轮社承诺筹措资金以保护所有儿童免受该疾患之苦之后的又一行动。 进展 总体说,自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启动以来,病例数量减少了99%以上。2010年,全世界只有四个国家仍有脊灰流行。印度北部、尼日利亚北部以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地区脊灰的持续小面积传播提出了重要的流行病学挑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域(36个国家)被认证为无脊髓灰质炎,随后,2000年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02年6月欧洲区域(51个国家)也获得认证。2010年,欧洲区域在获得认证后发生第一例输入性脊灰病例。 2009年,在所开展的273次补充免疫活动(SIAs)期间,40个国家中超过3.61亿儿童接受了免疫。就全球而言,从及时发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可以看出,脊灰监测工作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驻塔吉克斯坦代表处2011年9月7日发表声明说,从2010年9月1日起,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均未发现新增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病例,这一疾病在中亚地区已被消灭。流行病学 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感染初期主要通过患者鼻咽排出病毒,随着病程进展病毒随之由粪便排出,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数月之久,通过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用品可使之播散。此外,口服的病毒活疫苗在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有可能恢复毒力,从而感染其他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特异性。抗体可通过胎盘及母乳由母体传给新生儿,这种被动免疫在出生后6个月中逐渐消失,年长儿大多经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抗体水平再度增长,故6个月以上小儿发病率逐渐高,至5岁后又降低,到成人时多具一定免疫力。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宿主口咽部进入体内,因其耐酸故可在胃液中生存,并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同时向外排出病毒,此时如机体免疫反应强,病毒可被消除,为隐性感染;否则病毒经淋巴进人血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进而扩散至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出现发热等症状,如果病毒未侵犯神经系统,机体免疫系统又能清除病毒,患者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即为顿挫型;病毒大量增殖后可再次人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故约有1%患者有典型临床表现,其中轻者有神经系统症状而无瘫痪,重者发生瘫痪,称瘫痪型。病理改变 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复制导致了病理改变,复制的速度是决定其神经毒力的重要因素。病变主要在脊髓前角、延髓、桥脑和中脑,以脊髓损害为主,开始是运动神经元的尼氏体变性,接着是核变化、细胞周围多形核及单核细胞浸润,最后被噬神经细胞破坏而消失。瘫痪主要由神经细胞不可逆性严重病变所致。临床上是否瘫痪、瘫痪轻重及其恢复程度主要由神经细胞病变的程度和部位决定,但并不是所有受累神经元都坏死,且损伤是可逆性的。起病3~4周后,水肿、炎症消退,神经细胞功能可逐渐恢复。引起瘫痪的高危因素包括过度疲劳、剧烈运动、肌肉注射、扁桃体摘除术和遗传因素等。病原学及理化性质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临床特征 本病伏期为5-35天,一般9-12天,临床上可表现多种类型:轻型(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本病90%以上为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仅可从粪便或鼻咽部分泌物中分享出病毒抗体。顿挫型,占4%-8%,通常无性临床表现,仅有发热(2-3天)、头痛、乏力,咽喉肿痛,或纳差、恶心、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一般不伴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瘫痪型与顿挫型相比,主要区别为脑膜刺激征的出现,但其临床表现与其它肠道病毒引起的脑膜炎难以鉴别,此外,全身症状也较顿挫型为重。临床表现 瘫痪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各期:(一)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乏力、多汗,可伴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 (二)瘫痪前期:可由前驱期直接进入,或在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出现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或嗜睡,感觉过敏、肢体强直灼痛。体检可见:颈抵抗或凯尔尼格(Kerning)征、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三脚架征,即患者坐起时因颈背强直不能屈曲,坐起进需双手后撑床上而呈“三脚架”样。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不能以下颌抵膝。可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面色潮红、多汗、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表现。后期可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三)瘫痪期:通常于起病后3-10天出现肢体瘫痪,多于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瘫痪前可有肌力减弱,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逐渐加重。无感觉障碍,瘫痪早期可伴有发热和肌痛,多数患者体温退下降后瘫痪就不再发展。可分以下几型: 1、脊髓型:此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因病变多在颈、腰部脊髓,故四肢瘫痪居多。近端肌群较远端肌群受累重,出现早。躯干肌群瘫痪时头不能直立,颈背无力,不能坐起和翻身。颈胸部脊髓病变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而影响呼吸运动,表现呼吸浅速、咳嗽无力等。 2、延髓型又称球麻痹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被侵犯所致。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颅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面神经及第X对颅神经损伤多见。 3、脑型此型少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或嗜睡昏迷,可有神志改变。 4、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的表现。 (四)恢复期:瘫痪通常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1~3个月内可基本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五)后遗症期:瘫痪1~2年后仍不恢复为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25~35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并发症 并发症:最主要的并发症为呼吸系统并发症,多见于延髓型呼吸麻痹患者,可继发肺炎、肺不张、急性肺水肿。部分患者尸检可发现心肌病变。消化系统并发症为消化道出血,肠麻痹,急性胃扩张等。其它并发症还包括尿潴留所致的尿路感染。长期卧床可致褥疮及氮、钙负平衡,表现为骨质疏松、尿路结石和肾功能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多,急性期血沉增快。 脑脊液检查:类似于其它病毒所致的脑膜炎。颅压可略高,细胞数稍增,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为主。热退后细胞数迅速降至正常,蛋白可略高,形成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少数患者脑脊液可始终正常。 病毒分离: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也可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多次送检可增加阳性率 。血清学检查: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酶标等方法检测特异抗体,其中以中和试验较常用,阳性率及特异性均较高。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发生,未服用疫苗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颈背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病毒分离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确诊。鉴别诊断前驱期须和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可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瘫痪病人还应和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期性瘫痪以及其它骨关节病变引起的病变相鉴别。治疗治疗原则:本病目前无特效抗病毒治疗。处理原则是对症治疗、预防及处理并发症、康复治疗。治疗前驱期及瘫痪前期: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病人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避免各种引起瘫痪发生的因素,如剧烈活动、肌肉注射、手术等。保证补液量及热量的供给。 2、对症治疗:必要时可使用退热药、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适量的被动运动可减少肌肉萎缩、畸形发生。治疗瘫痪期: 1、保持功能体位: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营养补充: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3、药物促进功能恢复:使用神经细胞的营养费希特如维生素B1、B12及促神经传导药物地巴唑;增进肌肉张力药物,如加兰他敏一般在急性期后使用。 4、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避免误吸,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若气管内分泌物较多,应及时吸出,防止气道梗阻;②监测血气、电解质、血压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 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体温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和瘫痪停止发展后应进行积极的功能恢复治疗,如按摩、针灸、主动和被动锻炼及其他理疗措施。 若畸形较严重,可行外科矫形治疗。预防管理传染源: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对于病毒携带者应按患者的要求隔离。切断传播途径:急性期病人粪便用20%含氯石灰乳剂,将粪便浸泡1-2个小时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排放,沾有粪便的尿布、衣裤应煮沸消毒,被服应日光曝晒。保护易感人群: 1、人工主动免疫: (一)减毒活疫苗(OPV)优点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种者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使接触者亦可获得免疫效果;但由于是活病毒,故为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或者免疫治疗剂治疗者。我国从1960年开始自制脊髓灰质炎减毒,目前普遍采用混合多价糖丸,一般首次免疫从2月龄开始,连服3次,音隔4-6周,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服用是应用冷开水吞服,服疫苗后半小时不宜热饮开水。 (二)灭活疫苗(IPV)优点是安全,一般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可用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缺点是价格较昂贵,免疫维持时间较短,且需重复注射,肠道不能产生局部免疫能力。 2、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的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手,若与患者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
黄乐明医生的科普号2011年11月02日 7170 1 1
相关科普号
黄乐明医生的科普号
黄乐明 主治医师
赣州市人民医院
儿科
7粉丝1.7万阅读
胡芳医生的科普号
胡芳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儿童保健科
1108粉丝1.4万阅读
高亦深医生的科普号
高亦深 主治医师
威海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610粉丝10.7万阅读